新闻中心
出伏前的“固阳法”,把阳气守住,就不怕体寒了!
- 分类:养生百科
- 发布时间:2022-08-19 09:47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三伏天期间,我们会晒背、艾灸,给身体加足马力,补充阳气,只为把体内的陈寒赶走。
出伏前的“固阳法”,把阳气守住,就不怕体寒了!
【概要描述】三伏天期间,我们会晒背、艾灸,给身体加足马力,补充阳气,只为把体内的陈寒赶走。
- 分类:养生百科
- 发布时间:2022-08-19 09:47
- 访问量:
三伏天期间,我们会晒背、艾灸,给身体加足马力,补充阳气,只为把体内的陈寒赶走。
这些阳气确实是补进来了,但有的人的身体却并没有真的吸收,反而化成了火气下不来,导致口干舌燥、脸上长痘、心烦意乱等问题。
为什么吸收不了补进来的阳气?
中医认为,身体没办法吸收阳气,一般存在两种情况:
☞阳气补得太过,阴少,制不住体内的阳气。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
古人养生,讲究平衡,认为阴气平和,阳气固密,人的精气神才会好。
三伏期间,由于阳气被密集补充,身体为了保持平衡,就会调动阴的部分进行调和,因此出现了阴液耗损,最后制不住阳气的情况。
☞脏腑寒气太重,阳气被阴寒拒之门外。
这也是因为阴阳不平衡带来的“假上火”反应。不一样的是,这是因为血多于气,所出现的“淤”。
由于平时体寒太重,三伏天补进来的阳气也没办法将这些陈年寒冰给暖化。反而因为阴寒太重,把阳气赶到了体表,出现了“内真寒,外假热”的情况。
这两种情况,不一样的表现在于:
阴不足的人,阳气本身是不虚的,故,不会有“寒”的症状,更多是感觉到燥热;
而阴寒太重的人,虽然火气大,但会有明显阳虚的反应,比如说话太多喘不过气,脚冷,大便不成形,舌头胖大有齿痕等等。
因此,阴不足的人,首先要给自己滋养足够的津液,在这个基础上,再为自己固肾。肾主藏,能帮我们更好地收藏阳气。
这类人,三伏结束后也要继续艾灸
“假上火”也就是“里寒外热”,是身体正邪相争,出现的“排邪反应”。
为了让潜伏体内的邪气赶紧离开,这时候要继续补充阳气。只有体内的正气越积越多,病邪才能被完全驱出体外。
(文章插图来源网络)
和三伏天相比,日常艾灸的穴位和频率需要做相应的调整:
1、艾灸的频率可以适当缩短,调整为每周1次~2次。入秋后阳气开始往五脏六腑收,降低频率可以避免补得太过,以免打扰阳气回收的节奏。
2、艾灸的穴位以补肾固肾为主,建议艾灸肾腧、太溪、命门三个穴位。
温馨提醒:每个穴位艾灸10~15分钟,顺序是从上到下,先背面后正面。这样艾灸完,会感觉到整个下半身都是暖暖的,但又不会燥热。
末伏已至,出伏的日子所剩无几。固护阳气,扶正固本,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