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新闻中心

秋分后养生重点:防寒润燥重平衡!
- 分类:新闻动态
- 发布时间:2024-09-23 17:18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秋分,不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大自然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。秋分后养生,应顺应时节,以平调阴阳、防秋燥、防寒保暖为重点。
秋分后养生重点:防寒润燥重平衡!
【概要描述】秋分,不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大自然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。秋分后养生,应顺应时节,以平调阴阳、防秋燥、防寒保暖为重点。
- 分类:新闻动态
- 发布时间:2024-09-23 17:18
- 访问量:
《春秋繁露》云:“秋分者,阴阳相伴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“秋分”的“分”是“半”的意思,一是指平分了秋季;二是指这一天昼夜等长,它是一年中的阴阳平衡点!此后,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,气温逐渐降低,天气更加干燥,阳消阴长的趋势渐渐加强。
秋分,不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大自然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。秋分后养生,应顺应时节,以平调阴阳、防秋燥、防寒保暖为重点。
秋季养生 三个重点
平调阴阳 早睡早起
秋分过后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。
古人认为这个时节,人要“与鸡俱兴”,顺应天时,像鸡一样早卧早起。早睡是为了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是为了使肺气得以舒展,以防收敛太过。
秋分后,过度贪睡会使人精神变得萎靡,只有起居有常、早睡早起才会精神饱满,也符合“养收之道”的原则。
防凉燥 宜温润
秋分时节,天气干燥,燥邪易伤肺。容易出现咳嗽少痰、嗓子干痒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秋分时节的“燥”多属“凉燥”,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、温润为主的食物。如藕、荸荠、秋梨、百合等,或是用沙参、麦冬、石斛等作为汤材进行调理,以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。
《素问》说“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,平时也可适当吃些西红柿、山楂、柑橘等酸味食物,以收敛肺气。
防寒保暖 适当“秋冻”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秋分时节昼夜温差更明显,一定要做好保暖。早晚适时增添衣服,夜晚睡觉盖好被子。
不过,也要避免过早地穿上太厚的衣服,适当的“秋冻”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,注意把握好度,不要让身体受寒邪侵袭。
秋季养生 四个禁忌
俗话说:秋分不养,一年白忙。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,要注意4个养生禁忌。
忌熬夜
秋分时节,阳气收敛,阴气渐盛,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,所以要及时调整作息,劳逸结合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忌运动过度
秋季运动应该以“收”为主。尽量避免运动量大、出汗较多的运动,以免损耗阳气。可选择瑜伽、慢跑等有氧运动或者太极拳、八段锦等导引养生功法。
忌悲秋
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,人们容易产生“悲秋”情绪。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调节,通过读书、运动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行排解,还应尽量收敛神气、平和心态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忌冻三部位
虽说有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,不过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“秋冻”。
1. 头部:头为诸阳之会,一旦受寒,易损阳气。头颈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咳嗽、流涕等感冒症状,向上则可能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影响脑部供血,所以要注意保暖。
2. 腹部:腹部是人体多条重要经脉的汇聚之地,受凉易致气血瘀滞,影响脏器功能,可能导致腹痛、消化不良或月经不调等问题。保持腹部温暖,确保气血畅通,对维护健康至关重要。
3. 脚:“寒从脚起”,双脚因离心脏最远,血液流程长,最易受寒。脚部受寒,则血液流动瘀滞,影响全身血液供应及脏器功能。睡前用艾叶泡脚,可促进血液循环,驱寒保暖,守护身体健康。
阴阳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。秋分时节,“平衡”、“收养”做到位了,身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了,自然就会更加健康有活力!
(部分素材图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