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万病不离寒!艾灸4个穴位排出体内寒气!
- 分类:新闻中心
- 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7:00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古中医讲:“万病从寒起,治病先驱寒。”心寒则瘀、肝寒则痛、脾寒则虚、肺寒则涕、肾寒多尿,冬季养生,从排寒、御寒开始!
万病不离寒!艾灸4个穴位排出体内寒气!
【概要描述】古中医讲:“万病从寒起,治病先驱寒。”心寒则瘀、肝寒则痛、脾寒则虚、肺寒则涕、肾寒多尿,冬季养生,从排寒、御寒开始!
- 分类:新闻中心
- 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7:00
- 访问量:
古中医讲:“万病从寒起,治病先驱寒。”
寒属阴邪,寒则气收。当寒气入侵时,它会与体内的阳气发生冲突,导致阳气受损。阳气不足,人体就会失去“一身正气”的保护,抵抗力就会下降,疾病就找上门了。
五脏有寒,身体难熬,看看你的寒气藏在哪里?
五脏受寒的表现
心寒则瘀
古中医讲,心主血脉。血液“得温则行,得寒则凝”,若心受到寒气的侵袭,血脉运行不畅,就易导致血瘀,这时候就会在皮肤表层形成色斑、脸上也会出现黄褐斑,还会出现胸痛、心悸、面色晦暗等症状。
此时,温经通脉,活血化瘀成为调理的关键。
肝寒则痛
肝主疏泄,负责疏通全身的气机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肝受寒,疏泄功能受阻,寒邪就会凝滞肝经,形成堵塞,“不通则痛”,这时会出现胁肋疼痛、肚子隐隐作痛,同时还伴随着情绪抑郁、月经失调等问题。
调理肝寒,需注重疏肝解郁,散寒止痛。
脾寒则虚
古中医认为,脾为后天之本,是气血生成和转化的源头。
脾寒时,会影响气血的生化,造成气血的不足。这时候就会出现身体虚弱、全身乏力,同时还有消化不良、肚子胀,身体水肿的情况,这大多就是脾虚的表现,温中健脾,促进脾胃功能是改善脾寒的关键。
肺寒则涕
肺主气,司呼吸,肺开窍于鼻。肺就是我们人体的呼吸机。
肺受寒,宣发肃降功能失常,常见鼻塞流涕、咳嗽痰多、畏寒怕冷等表现。还伴随着咳嗽痰多、出虚汗,这时候调理要一边宣肺止涕,一边解表散寒。
肾寒多尿
古中医上讲,肾主水,负责代谢身体内的水液,肾阳可以蒸腾、固摄水液。
肾受寒,肾阳不足,就无法将我们身体多余的水液代谢出去,就会出现尿频尿多,尤其是夜尿频繁,同时还伴着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等症状。温补肾阳,固涩肾气,是调理肾寒的重要方法。
艾灸祛寒
艾灸作为古中医六术之一,一直占据着王者的地位。艾灸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,能够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穴位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不仅能够温经散寒,还能增强代谢、排出毒素,提升免疫力。艾灸以下穴位,祛除寒邪温暖全身。
关元穴:位于肚脐下三寸,是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的重要穴位。艾灸关元穴能温阳补气,增强体质,特别适合体质虚弱、畏寒怕冷的人群。
足三里:位于小腿外侧,是调节脾胃、增强体质的关键穴位。艾灸足三里能温通脾胃,促进气血运行,有效缓解下肢寒冷。
大椎穴: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,是督脉的重要穴位,也是体内阳气汇聚之处。艾灸大椎穴能驱散背部寒气,缓解肩颈僵硬不适。
神阙穴:即肚脐,是人体元气汇聚的中心。采用隔姜灸或隔盐灸的方法艾灸神阙穴,能温中散寒,调和脾胃,增强免疫力。
除了艾灸之外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。寒性体质往往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。尽量少摄入寒凉食物,多食用生姜、红枣等温性食材,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加衣物,避免熬夜等,以免寒邪在体内淤积,进而降低内脏的活力和新陈代谢速率。
总之,养生不排寒,一切都白谈!冬季养生,从排寒、御寒开始!
*个体体质有差异,本文内容仅为养生知识普及参考,施灸请咨询专业调理老师。
*部分素材图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